香噴噴的鍋盔餅--「陝西八大怪」之一的做法 0

原料

發麵團:麵粉300g, 死麵糰:麵粉150g, 發麵團:酵母3g, 發麵團:溫水140g, 死麵糰:雞蛋75g, 死麵糰:鹽2g

步驟

1 先做發麵團。酵母用溫水溶解;

2 倒入麵粉中,攪拌均勻;

3 和成麵糰(做到三光:面光、手光、盆光);

4 放在蒸鍋里,隔水加熱一分鐘的樣子;

5 發酵一個小時左右至兩倍大;

6 死麵糰製作:麵粉加雞蛋和鹽;

7 攪拌,揉成光滑麵糰;

8 將發麵團和死麵糰揉成一個麵糰,要多揉一會,可以揉一會,餳餳再揉,確保內部組織機構細膩,無氣泡;

9 把揉好的麵糰擀成後1~2cm的圓片,最好厚2cm;用牙籤扎眼;

10 還可以用瓶蓋壓花紋;(可以省略)

11 入鍋;

12 往餅上洒水,撒芝麻(洒水是為了可以粘住芝麻);

13 瞧瞧!

14 翻個面瞧瞧!

15 經過三翻六轉,烤至兩面金黃;

16 出鍋。對切成小塊。

17 再來張!

18 好看不!

小技巧

小貼士:

1、在烙餅過中,要不停的翻轉,以免焦糊了;

2、可以灑點水,防止太乾了;

3、最好要蓋鍋烙餅,減少水分蒸發,防止太乾了;

鍋盔的傳說

  鍋盔始於戰國時期長平之戰,要比唐早1000多年,可以參考《大秦帝國》中長平之戰的部分。 相傳,唐朝時高宗皇帝李治和女皇武則天的合葬陵,最初選取中乾縣東北25公里的五峰山,後因穴位風水不吉利,而改選在乾縣城北3公里的梁山上。梁山風景優美,是當年秦始皇、隋文帝巡幸遊覽之所,位於京都長安西北80公里,在「八卦」中屬於乾位,故將陵墓稱為乾陵。乾陵修建工程浩大,徵用了數萬名匠人和民工。當時,有個叫冬娃的小伙子,從小失去母親,和父親兩人相依為命,他生性聰明,勤勞樸實,很受鄉鄰的稱讚。誰料後來父親因病臥床,冬娃每天除了上山打柴外,回來還要給父親燒菜做飯,天長日久這樣干,便練就了一手做飯的烹調技藝。修建乾陵徵用民工時,他替父親去做工,因人多而活路又繁重,飯食往往不能按時吃,困苦不堪。有一天,他肚子餓得實在撐不住了,就悄悄地在路邊挖了一個土窩窩,架上自己的頭盔,把面和勻放在盔內,在盔下燒著柴禾,過了一會兒,他從盔內取出烙成的饃一嘗,酥脆可口。他高興極了,就把這個辦法告訴了同伴,讓大家改用鐵鍋去烙,結果吃起酥,聞起香,一傳十、十傳百,就形成了這種獨特的鍋盔饃。

  相傳武周(唐武則天)時期,官兵為武則天修建乾陵時,因工程巨大,大量民工需要忙碌工作,且工地無烹調用具,所以官兵以頭盔為炊具來烙制麵餅,故取名鍋盔。

 從此後,築陵工地上香氣瀰漫,總監嘗到這種香味異常的饃後,感覺不錯,忙派專人送到京城長安。因此饃不同一般,後來唐王朝每年就要乾縣進貢鍋盔饃。這種烙饃的方法,逐漸流傳到民間。由於歷代勞動人民不斷地改進位作方法,鍋盔饃的質量也越業越好,樣式也有許多種了。中國改革開放以來,乾陵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眾多旅遊者,他們總愛吃乾縣的特產——鍋盔饃,臨走時還要帶上幾個,回去送給親朋好友。

相關菜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