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料
新鮮蒿子一斤,自己採摘: , 米麵(大米磨成的粉)2斤: , 鹹肉一塊,肥瘦都要: , 青的大蒜兩三根: , 鹽適量:
步驟
1大概陽曆三月,田間地頭會長出嫩嫩的蒿子,蒿子和一種野草長的很像,但是杆子是紅的,葉子背面有一層白色絨毛,並且有獨特的清香。按照老家的習俗,只能摘農曆三月三之前的蒿子,過了農曆三月三就不摘蒿子了。
2蒿子摘回來以後撿乾淨,清洗,然後放到有摩擦的地方,像我婆婆家這樣的水泥池子最好,小時候我們都是去小河邊的碼頭上,抓起一團使勁揉,把汁揉出來,揉成一個蒿子糰子。
3將揉好的蒿子糰子,放在砧板上進一步剁碎。
4再次放入清水中漂洗,主要是為了去除蒿子中的青澀感。
5鹹肉分肥瘦分別切成丁,蒜切成小段,大概五毫米左右的細段。
6先將肥肉丁放入鍋中,炒至出油,再放入瘦肉丁煸炒,肉丁炒的萎縮了,加入適量的水燒開。
7燒開後放入剛才處理好的蒿子和蒜,再次把水燒開,並且加入適量的鹽,此時要稍微咸一點,因為還要加入米麵,燒開後關火,然後趁熱加入適量的米麵,用鍋鏟攪拌成稀麵糰狀,就是用手可以輕鬆捏成一個團,不散開。
8等米麵團不燙手的時候,捏成一個一個的小糰子,在兩個手按壓一下,變成這樣的粑粑狀,貼在鍋邊一圈,注意,鍋是乾淨無油的,不然貼不住,鍋底放適量水。
9蓋上鍋蓋大火燒,保證一圈的粑粑都能遇到火,大概五分鐘左右,聞到一陣結殼的香味,水也快燒乾了,就可以揭開鍋蓋吃了。完美的蒿子粑粑應該是底下有一層殼,上面一層鬆軟可口。
小技巧
1、清洗蒿子,揉搓的過程要狠,揉搓擠壓出來很多黑色的汁水,然後捏成團,不然會苦; 2、肉丁和蒿子的量可多可少,依個人口味,我是傾向肉丁小一點,多一點,這樣吃起來更香; 3、現在很多家庭都有電餅鐺,那就直接放進去,更方便,沒有的用平底鍋也可以,鍋燒熱,直接把粑粑貼進去,不用放油和水,一面結殼即好; 4、米麵一定要趁熱,就是蒿子和蒜放到鍋里煮開以後,關火立刻放入米麵,就是要把米麵燙熟,我第一年不知道,等水涼了才敢放粉,餅子結實的像老牛皮; 5、因為所有的食材等於是已經熟了,所以最後進鍋炕的過程,主要是為了凝固,結殼,不用擔心不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