簡介
簡介文字轉自豆瓣(作者:秋色波連波)http://www.douban.com/note/194457140/
「粥味滴滴佳,腸中春欲蘇。」這是明治時代的日本文人夏目漱石患胃病時的一句詠粥名俳,他拿粥和「春欲蘇」聯繫說事,說的就是一月七日吃七草粥的日本民俗。
這個習俗其實是由中國傳入。食七草粥是中國舊俗,據《荊楚歲時記》載:「正月七日為人日。以七種菜為羹;剪彩為人,或鏤金薄為人,以貼屏風,亦戴之頭鬢;又造華勝以相遺。」人日按照字面理解,為「人的日子」,西漢時把元月1至7日分別定為為雞、狗、豬、羊、牛、馬、人日,8日那天通過占卜殼物來看新年的運勢,人日由此而來。這個說法現在都還有。過農曆年的時候,我婆婆就常常叨咕,說這一天是人過年。不過不吃粥,又大開宴席一次,又燒一次紙,祭奠革命先烈。唐朝時人們在人日這天吃放入叫做「七種菜羹(ななしゅさいのかん)」的湯,以祈求無病無災。還有一種說法很功利。說是中國古代官吏的升遷是在1月7日決定,早起吃春天的嫩菜做的羹,以祈出人頭地,以利生髮。
這個習俗自古傳入日本,日本人食用七草粥從文獻上最早可以追溯日本的南北朝時代,當時的左大臣(相當於唐朝的左僕射,屬於公家朝廷的高級文官)四辻善成在其著作《河海抄》中首度提及了七草粥。而後來日本人又考究出了《古今和歌集》「春野出,若菜摘」的詩句中,「若菜」就是指七草。無論是《河海抄》說還是《古今和歌集》說,都足以證明吃七草粥在日本已有相當長的歷史。
在平安時代(794年~1192年) 「七草粥」作為宮廷的一種儀式開始食用,到了江戶時代(1603年~1868年)喝七草粥已經成為一般百姓的習慣。江戶幕府把一年中5個重要的節日規定為「五節供」(五個傳統節日)。
(1)1月7日「七草節」(人日) (2)3月3日「桃花節」(上巳) (3)5月5日「菖蒲節」(端午) (4)7月7日「七夕節」(七夕) (5)9月9日「菊花節」(重陽)
可見人日在日本,是一個相當重要的節日。日本人「脫亞入歐」,不再過中國農曆新年了。日本人的新年改為公曆的1月1日。儘管如此,一些傳承了幾百年的習俗還是被保留了下來。只不過吃七草粥的節日從農曆正月初七改成了公曆的1月7日罷了。
此七草乃春之七草,水芹、薺、鼠麴草、繁縷、寶蓋草、蕪菁(菘)、蘿蔔。所謂七草,可以說就是七種spring herbs,セリ(水芹)、ナズナ(薺菜)、御形(ゴギョウ,母子草/鼠麴草)、ハコベ(繁縷,又名鵝兒腸)、仏座(ホトケノザ,佛座草,又名寶蓋草/稻槎菜,接骨草)、スズナ(蔓菁,又名蕪菁)、スズシロ(蘿蔔)。 日本有「春之七草」與「秋之七草」之說,前者源於平安時代(公元784~1184年)左大臣的和歌。「秋之七草」則本於《萬葉集》中山上憶良的和歌,指萩、芒、葛、瞿麥、女郎花、橘梗和牽牛花。春之七草是食物,秋之七草則為觀賞。其實在更早的奈良時代(公元710~784年),七草指的是七種穀物———米、大麥、小麥、粟、黍、黃豆、紅豆,後來因為左大臣的這首和歌,春之七草從此固定下來。
每逢1月7日,日本超市裡就有搭配好的青翠七草出售,供人們做「七草粥」之用。《日本歲事史》中記載,「正月是小陽之月,七日是小陽之數,調理七種菜,供養生土神(土地公)和父母,有治癒春天的氣病(操勞成疾)、夏天的疫病、秋天的痢病、冬天的黃病的效果,人有三魂七魄,天有七曜(日、月及木、水、土、金、水五星),地有七草,攝取後可增加魂魄的氣力,延年益壽」。七草又是春天最早發芽的草,也叫若菜,象徵生命力旺健,因此吃七草粥可免災長壽富貴。
春之七草中,芹菜、蘿蔔和蕪菁為常用菜蔬,薺菜和鼠麴草也是大家熟識喜愛的野菜。周作人在《故鄉的野菜》中也提到了薺菜和鼠麴草,說浙江人愛用鼠麴草嫩葉搗爛去汁,和粉作糕,稱黃花麥果糕。 中國現在已經沒有這個習俗了,反而在日本保存下來。除了祈求新的一年無病無災。我理解其實大過年的喝粥,是來刮油的。同時補充維生素。我們重慶人也有寡油的辦法,菜豆花,一種用豆漿煮的青菜湯。
從科學上也證實這些蔬菜有以下功效。 ①水芹:利尿、增進食慾。 ④蔓菁:整腸、美白。 ⑥繁縷:止血、預防牙槽膿腫。 ⑦蘿蔔:促進消化。
原料
大米 100g, 仏座(ホトケノザ,佛座草, 又名寶蓋草/稻槎菜,接骨草)15g, セリ(水芹) 15g, ナズナ(薺菜) 15g, 御形(ゴギョウ,母子草/鼠麴草) 15g, ハコベ(繁縷,又名鵝兒腸) 15g, スズナ(蔓菁,又名蕪菁) 15g, スズシロ(蘿蔔) 15g
步驟
1七草分別洗凈,切碎備用(圖為切之前的「七草」)
2米洗凈, 倒入適量的水煮開;開鍋後改用小火,慢慢地熬上半小時左右;
3最後,放入切碎的七草,再煮十分鐘,並撒上適量鹽即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