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山海经》一书中,就有文字记载,战国及秦汉学者搜集整理的《神农本草经》将山药列为上品:“山药色、香、味三绝。”山药原名薯蓣,因唐代宗名“预”,为避讳改为“薯药”。到宋朝又因宋英宗名“署”,再改为山药。宋人苏颂等编撰《本草图经》对山药的吃法也有记载:“薯蓣,今处处有之……刮磨入汤煮之,作块不散,味更珍美,云食之尤益人……” 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记叙了山药的形状:“四月生苗延蔓,紫茎绿叶,叶有三尖,似白牵牛叶而更光润。五六月开花成穗,淡红色。结荚成簇,荚凡三棱合成,坚而无仁。其子别结于一旁,状似雷丸,大小不一,皮色土黄而肉白,煮食甘滑,与其根同。薯蓣入药,野生者为胜,若供馔,则家种为良。” 宋人吴自枚《梦梁录·荤素从食店》一文中的:“又为粉食店,专卖山药元子、真珠元子。”清人薛宝辰的《素食说略》也提到一种“拔丝山药”,其做法为:“去皮,切拐刀块,以油灼之,加入调好水冰糖起锅,即有长丝。但以由糖炒之,则无丝也。” 山药切片后需立即浸泡在盐水中,以防止氧化发黑。新鲜山药切开时会有黏液,极易滑刀伤手,可以先用清水加少许醋洗,这样可减少黏液。山药质地细腻,味道香甜,不过,山药皮容易导致皮肤过敏,所以最好用削皮的方式,并且削完山药的手不要乱碰,马上洗手,不然就会抓哪儿哪儿痒。 山药入药始载于汉代《神农本草经》,被列为上品。山药其性平味甘无毒,能健脾补肺,固肾盖精,平补阴阳。身材虚弱,精神倦怠、消化不良、慢性腹泻等症最为适宜。历代本草均视之为补益气佳品。山药味甘、性平,入肺、脾、肾经;可健脾补肺、益胃补肾、固肾盖精、聪耳明目、助五脏、强筋骨、长志安神、延年益寿。
山药, 面条, 香菇, 红椒, 青椒, 西生菜, 姜末, 淀粉
1山药洗净去皮切米粒状,香菇、红椒、青椒分别洗净去皮切米粒状备用
2面条放入锅中煮片刻倒出,用凉水冲凉
3拌上淀粉用雀巢斗做成雀巢
4然后放入油锅中炸熟炸脆备用
5西生菜切丝备用
6取圆盘,中间放上雀巢,将西生菜切丝围在雀巢边上放三朵泰国兰备用
7起锅,锅里放油,待油温升至4成左右,分别放入山药米、香菇米、红椒米、青椒米过油倒出
8起锅,锅里放少许油,煸香姜末放入山药米、香菇米、红椒米、青椒米加少许水调味打芡出锅装入雀巢中即可
鲜脆爽口,清新自然,色彩艳丽。制作关键可以加些白醋,略多加些姜末,别有风味,还可以加些松仁味道更好。